查看原文
其他

本周公关大事件 | 4.30— 5.6

资讯组 传说公关
2024-09-01


我们为您精选了

4月30日到5月6日

国内外最受关注的五条公关资讯


《后来的我们》退票风波:

后来的利益相关者,后来怎么走


北大的多事之秋:

断章取义的公关稿是怎么败坏路人缘的


社会人—小猪佩奇:

小猪佩奇在网络空间的“社会化”


滴滴打人事件:

打车软件的司乘矛盾何时休


乐视非法博彩广告: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后来的我们,后来怎么走

 

票房领跑五一档的电影《后来的我们》深陷丑闻,而利益相关各方的表态更让事件如同“罗生门”一般,各方行动背后的目的与其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的。这一事件中再度暴露的电影产业结构不良等问题也应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微博大V“电影票房BAR”收到的私信


2018年4月28日,《后来的我们》全国上映,其预售成绩喜人,首日票房达2.8亿。当天晚间,微博上爆出大量退票的情况,引发海量关注。



电影上映当晚,大V在微博上对于退票现象的披露


29日凌晨2时39分,猫眼在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并强调事件并非平台所为。



猫眼在发现大V发言后第一时间在凌晨发出声明


中午,被视为票房重要竞争对手的电影《幕后玩家》也发布了声明,声明中“鼓励所有的国产电影从业者,遵守正常市场秩序,合理运用宣发动作”。晚间,同期争夺五一档票房的电影《战神纪》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开自身遭遇,“二十分钟无故蒸发五百万,票房去哪儿了?”



声明发出迅速,

体现出了竞争对手的强烈关注,

其中部分表达有所影射


30日中午,《战神纪》官方微博再度发布声明,声称“遇到的幕后操作超出了想像和寻常的复杂。”事件走向更加扑朔迷离。根据《中国电影报》30日的报道,国家电影局也于29日向相关方了解情况,调查事件。


晚间,刘若英工作室发布声明,希望“早日回到更纯粹的电影讨论之中”,并表示“持续与片方和发行方进行沟通,强烈希望找出问题所在”,对于媒体与评论者的态度也十分和缓。



刘若英方面全程只由工作室发表了这一篇声明,

显然尽量保持克制低调


5月2日,猫眼的竞争对手淘票票发布声明将推出“票房异动预警”功能。



淘票票方面的声明


3日早晨,淘票票宣布影片退票率查看功能开放,中午,淘票票再度发表说明,公布了在淘票票上的调查情况,称“《后来的我们》的售票数据的确存在无法合理解释的异常”,并强调黄牛现象微乎其微,不可能对电影售票产生重大影响。 同天下午,猫眼召开媒体恳谈会,对事件进行更多说明。


4日,猫眼再度在官方微博上发布声明,声称网络上连续的质疑声音是“一场对猫眼娱乐进行的有组织的舆论攻击”。

 


猫眼强调本次事件并非自身所为,而是遭人陷害


这一事件的复杂性的确超出我们的想象。一时各方发言,乱作一团。



由笔者整理,涉及事件的部分利益相关者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猫眼,并非完全冤枉。猫眼不仅仅是与淘票票瓜分第三方电影票务的平台,同时也是《后来的我们》的出品方。这种在电影行业中的多重身份,的确使猫眼拥有了足以操纵市场的能力。


诚然,客观具备能力并不能证明就是猫眼所为,但事件发展至今,对于猫眼的指责已经脱离了事件本身,猫眼要真正回应公众的质疑,只能采取切实的行动改变自身在电影产业中的位置,摆脱垄断产业的恶名。而国家电影局的介入也不仅仅是对于本次事件的调查,更是使官方真正关注到当前行业中的问题,猫眼自身的整改,总比到时候国家命令性的整改的损失小。


而淘票票作为竞品也不可能幸免,虽然淘票票并非如猫眼一般直接参与到电影出品等产业链的上下游中去,但其背后的金主所投资的产业链不会弱于猫眼。淘票票在相同的担心下,显然做得更好。淘票票平台本身也出现了大量退票的现象,但淘票票冷静地选择了避开社会议论的高潮,在五一假期后发布相关现象和调查结果,并领先完成了第一轮整改,可以说既避免了自身和猫眼一同被批评质疑,又借势为自己营造良好形象做出了努力。


反观《后来的我们》影片本身,似乎并未受到事件的更大影响,截止北京时间5月5日14:00,根据猫眼专业版的票房数据,影片票房已达11.26亿元。显然影片有着粉丝和一定口碑的保驾护航,仍能在商业上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另外两个竞争对手借此热点,希望获得更多关注,似乎并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


说到底,刘若英作为一个商业IP本身具有最大的价值。一旦刘若英本身名誉受损,其号召力必然一落千丈,这也是出品方和合作伙伴们不愿看见的。在本次事件中,刘若英及其工作室一直保持低调,仅发表了一份言辞温和的声明,一方面表达出对整个事件的不知情,另一方面呼吁回到电影,恳请社会评论保持客观,可以说保持了其自身的形象,也避免了在情况混乱时引火烧身。


最无辜的是所有观影者,给他们看到的热闹场景下,有几分真实?


以虚假的数据玩弄欺骗观影者消费,是资本的贪婪丑陋;而如果是鼓动处于信息不对称劣势的公众借刀杀人,则是商业的阴险恶毒。在这种劣势下,公众需要做出真正的行动,与官方进行更多沟通表达自身的诉求,真正实现引导电影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也才能维护与支持大众偶像在大家心目中的清白形象。


| 多事之秋的北大,质疑是否有价值?


5月4日是北大120周年的校庆,时任校长林建华在致辞时,把“鸿鹄之志”的“鸿鹄(hu)”读成了“鸿鹄(hao)”。


                    

林建华校长当日所做的致辞


网上很快掀起热议,中国顶级学府的校长竟然连初中知识点的“鸿鹄”都读错,并被质疑校庆致辞稿并非本人亲自撰写。接连的舆论声讨再次把百年学府推上风口浪尖,正值多事之秋的北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5月5日下午,林校长在北大未名BBS上发布道歉信作出回应。


 

 道歉信原文


首先声称由于学生时期受到文革的影响,语文学习并不理想,今后会努力改正,却被网友吐槽甩锅文革。其次,希望大家能回归到演讲本身所传达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而这个“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又再一次引发争议。



在北大未名bbs发布转载校长道歉信的微博底下的评论



王思聪对此事的转载与评论


质疑与批判无疑是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催化剂,而作为高校校长的道歉信里,竟公开宣称质疑之无用,扼杀学生乃至公众的批判精神。错误的价值引导,使得之前的危机不仅没有被妥善处理,反而雪上加霜。


但是再看校庆的演讲稿,就会发现林校长所提到的质疑,在原文里是这样阐释的:“······技术至上、功利主义开始蔓延,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削弱了信仰和确信的力量······一些人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于是开始质疑新技术、质疑全球化、质疑一切,甚至质疑人类的未来······不同观点的碰撞、辩论、质疑甚至批判是有益的,但我们更需要在价值层面建立共识与确信”。



林建华校长的校庆致辞演讲稿节选


而危机回应稿的道歉信中却断章取义地只提到“焦虑和质疑不能创造价值”,缺乏的前设条件使得“质疑”的对象扩展泛化到所有群体与所有事物,由此导致公众的误解。而前部分对于文革的解释,篇幅过长,虽然强调不是以此为借口乞求原谅,但是二分之一的文字都用来叙述过往,未免有点转移视线,避实就虚。


道歉信虽然及时,也应该慎重斟酌,词语的使用,篇幅的编排等,都不是仅仅叙述事实,直抒胸臆就能抚平舆论了事的。一篇合格的危机回应稿需要在澄清事实,表明态度的基础上,也要在字里行间疏解矛盾,引导价值,再造共识。


| 滴滴打人:从段子走向现实


滴滴打人,原本是网上自娱自乐的一个段子,却在最近演变成了现实。


4月29日上午,疯蜜创始人张恒发文称遭遇“滴滴司机打人”。张桓自称为滴滴投资人,于4月28日晚间通过滴滴平台打车,司机接单后告知接错了人,后双方在取消订单问题上发生纠纷,司机赶到后下车对其殴打,导致其左眼软组织塌陷。张恒认为滴滴出行平台司机监管不善,处理问题拖泥带水,遮遮掩掩想大事化了,希望滴滴在微博公开道歉。

 


张恒发表头条文章


同日,滴滴平台就上述情况公开说明,称“按照平台安全保障制度”,将配合警方调查并垫付医药费。但滴滴公布的冲突细节显示,在司乘双方最后一段保护录音中,司机说“我给你取消订单吧,不收取你的费用”,而乘客则表示要举报司机,并使用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导致双方冲突升级。

 


滴滴关于司机打人声明


这次细节公示,再一次引起风波。张恒以受害者姿态博取同情,却忽略自身语言侮辱导致冲突升级。于是,反转的张恒被公众放在了舆论的对立面。针对这些言论,张恒再度发声,称滴滴处理过程中袒护司机,并指责滴滴混淆视听,发布大量不实信息向他泼脏水。

 


张恒再度发声:滴滴公关在向我泼脏水


事态继续发酵,滴滴方面5月2日公布事件最近进展,称在公安机关协调下,目前双方已达成和解。司机就打人行为向乘客进行道歉,乘客表示接受,并在考虑司机的经济状况以及诚恳的忍错态度后,表示不追究司机的责任,并为自己的不文明语言道歉。滴滴方面也表示,不管怎样,司机打人就是不对,错了就是错了。作为平台方,他们向乘客张先生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已经按照承诺应允的承担乘客的医疗费用等。

 


 司乘和解,滴滴再度道歉


一场事故戛然而止,圆满解决,滴滴平台在事件发生后,持续联系司机、乘客,全力配合警方,后续表现可谓孔武有力、雷厉风行。积极承担责任并诚恳的道歉,也赢得了乘客以及众人的谅解,降低了“打人事件”对于平台的负面影响,于危机处挽救了平台的形象。


然而,每次等到事件发生后再道歉,再补救,始终治标不治本,反而不断的消耗平台积累的口碑,降低人们对平台的好感度与信赖度。无论是“滴滴打人”,亦或者是之后发生的“滴滴深夜在高速强行将乘客赶下车”,究其原因,不过是滴滴平台监督与制约力度不够,管理不够严格。因而,管理层面加强监督与制约,提高服务质量与素质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 小猪佩奇遭封杀?小猪佩奇在网络空间的“社会化”

 

4月28日,有消息称小猪佩奇被抖音封杀,在一份《抖音社区规则》中,“小猪佩奇”被列为禁止元素。但抖音在5月2日回应称,“封杀”之说并不属实,网上盛传的“社区规则”并非来自抖音官方。但为何此次谣言会找上小猪佩奇?



网传“抖音社区规则”


“小猪佩奇”是英国学前电视动画片《小猪佩奇》(Peppa Pig)中的卡通人物,于2004年在英国首播,后在全球180个地区播放,2015年被引入我国。而小猪佩奇在我国的走红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小猪佩奇作为一部学前动画片,因为其内容简单益智、情节幽默生动、画风温暖明亮,深受小朋友及家长的喜爱。


第二阶段,主要是由于网友的二次创作,大量UGC涌现:小猪佩奇表情包和“精致的猪猪女孩”话题被大量传播和讨论;网友们还配音创作了方言版小猪佩奇,其中《重庆版小猪佩奇来了》播放量超过300万,随后更是出现了广东、四川、东北、新疆、长沙等超过15种方言版本。



小猪佩奇表情包


第三阶段,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出“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的口号,随后有人晒出小猪佩奇文身、小猪佩奇发型。面向儿童的简单可爱形象和“社会人”气质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其在社交网络环境中迅速传播,从此小猪佩奇与“社会人”标签紧紧相连。



小猪佩奇被贴上“社会人”标签


但是,突然爆发的用户内容创作让小猪佩奇这样的学龄前IP与“社会人”标签联系起来,带来的不仅是爆红,还有着潜在的风险。此次传出的“抖音封杀小猪佩奇”正是与“社会人”有关。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小猪佩奇相关视频下减少的内容大多有着“社会人”标签;小猪佩奇虽没有遭到抖音等平台的“封杀”,但“社会人”标签在逐步被剔除,这也与之前国家对于短视频平台的整顿相关。


除此之外,大量相关假冒、山寨产品也引起了人民日报的注意,“不少中小学生以此标新立异,一些人以穿戴小猪佩奇的服饰、手表等互相攀比,更有甚者,少数不法商家假冒仿制相关产品,攫取利益,这些不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需要警惕”。



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小猪佩奇社会人手表”


小猪佩奇在网络空间被“社会化”,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人小猪佩奇”“精致猪猪女孩”与当下年轻人的自我表达、自我释放的诉求欲望息息相关。年轻一代以戏谑的方式去解构小猪佩奇原本的童真、温暖形象,并与成人化的“社会”元素相碰撞融合,“小猪佩奇”成为了确立网络空间内青年亚文化身份的独特标识、成为加强群体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而另一方面,这也与互联网技术发展下的传播模式、营销模式变革有关。小猪佩奇以表情包、“伪联名”、“精致猪猪女孩”、“社会人”等话题在双微及各短视频平台病毒式传播,在社交网络文化中不断被聚焦、演化、再创作,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流行符号。


而对于小猪佩奇突然成为中国年轻人中的潮流,《小猪佩奇》官方表示,“年轻人并不是我们关注的目标……我们不想过度消费小猪佩奇,想让它在中国像欧美一样成为十几二十年的经典,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潮流。”


| 非法广告正在“霸屏”,乐视视频“正在调查”


乐视系的水很深。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出现了乐视孙宏斌的出走、贾跃亭“造车梦”的落地、腾讯、联想等多家公司疑似将入股乐视智家等等投资界的热点新闻。人们的眼球大多被乐视的股价何时触底、何时抬升所吸引,似乎很少有人还记得乐视是用技术与内容说话的了。可惜的是,近日乐视旗下的乐视视频却用一则并不光彩的新闻为乐视的“内容”添了一把火。


4月30日,由上游新闻曝光出一条消息:一高中生在乐视视频APP中经广告引导误入网络赌博软件花费900多元。经记者体验后发现情况属实,且和非法广告投放者取得联系,其中让非法赌博广告登上乐视视频APP并于广告位宣传已被明码标价,除此之外,其他视频APP也被列入其中。


这则新闻令乐视视频再次被走进公众视线,网民是深受网络植入广告叨扰的群体,所以乐视新闻对于非法植入广告的无作为态度令这些人非常失望,而这些人也正是当前主导舆论的重要风向标,这就使得已经开始兜售版权的乐视视频本就不太好过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



类似非法广告在网络上出现并不少,

但出现在乐视视频这样的平台还是让人深感失望


5月1日,记者联系上了声称是负责投放乐视APP广告的传媒公司的工作人员,她宣称只要2万元,便可在乐视视频投放博彩类广告。除此之外,他们与迅雷、快手等多家平台均有合作。这便将投放广告的业界乱象带到了台前,但是由于乐视视频的非法广告眼见为实,公众不满的重点还是集中于乐视这一边。



记者探访的聊天记录,

而乐视视频对这个自称广告投放商的情况缄口不言


5月2日,乐视方面对上游新闻网回应称将调查非法广告“登堂入室”的原因,但在1天后,乐视视频中的非法广告才暂时销声匿迹。


在这次事件中不难看出,公众对于违法内容的抵触态度是非常迅速且十分明显的,对于违法内容出现的平台也近乎是“零容忍”的态度。原本一条地方新闻平台报道的社会性新闻由于乐视视频这一平台的出现便上升为对一个品牌,乃至一个行业的批判(关于平台投放广告与大数据智能算法的讨论也经由此事再次提上了热点)。而乐视视频,不幸地成为了对整个行业批判过程中被重点“照顾”的对象。


但仅针对此次事件来说,乐视视频的回应可以说没有将问题修补好,反而更暴露出自己对于自身平台运营方面的无作为。4月30日被曝出非法广告,5月2日众多媒体的通稿发布时依然带着醒目的“截止发稿日期,非法广告依然没有删除”,这种缺乏实干的行为与“将要调查”这样敷衍的回复却恰好对应。


如此漠视的态度,想解决问题、弥补品牌声誉也不过是一纸空谈。一个企业的宣传与声誉可能无法成为扶摇万里的“好风”,但却有可能成为导致破船倾覆的“短板”。纵使乐视系的风云卷动使得乐视视频遭遇危机,也不该成为其面对舆情冷漠的理由。



【往期热文推荐】

本周公关大事件 | 4.23 — 4.29

中兴:大国博弈下的挣扎

黄河: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困境与破局(上)

黄河: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困境与破局(下)



文案 | 史楠、张雅迪、

常竣斐、揭珊萌、丛瑜

推送排版 | 林彦俐

整合 | 丛瑜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说公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